爱一样,一样爱|我的闺蜜是一个女同性恋
#充值优惠 10倍到账 冲10得100钻石
新年狂欢
99+
0
0

小狗演说家楼主

2021-02-18 14:26

爱一样,一样爱|我的闺蜜是一个 小狗演说家 jpg-0 海角社区


Lisa刚结束一段3年的同性爱恋,昨天见到她的时候,幸而没看见憔悴和倦容。


我问她下一段感情准备找男生女生?她微微笑了,露出虎牙,“随缘吧。”



在中国当今社会的文化之下,“同性恋”三个字自带了异样色彩。我非常不喜欢这个标签被迫贴在Lisa身上。



Lisa是我的闺蜜,压力和收入都颇丰的白领,最近情场失意、职场得意的她还升了职。工作成了走出失恋痛楚的麻醉剂,忙完这阵子,她打算给自己放一个长假,近乎半年的停薪留职,去欧洲申根游。



最好的三年付诸东流,再提起,Lisa依然难掩激动。因为在这段同性爱恋之前,Lisa有一位相处多年的体贴男友,不出意外的话,等男友办完移民的手续,两人就会成婚。也就是在这个节骨眼上,她被闯进自己生活的一个同性伴侣,搅动了芳心。



三年前毅然决然放弃一段大好姻缘的Lisa,又回到了起点。我很想知道她是不是也曾后悔过三年前的冲动,她却告诉我,抛开两个人在一起的爱恨情仇,其实异性恋还是同性恋,爱一样、一样爱。



那时连三观都没建立的小女孩

幸而没受到大人世界无谓的道德绑架

那一年的Lisa注意到了高年级有一位学姐很不一样,头发短短的,穿着很酷,简直帅呆了,她感受到自己内心居然小鹿乱撞,每次出操都情不自禁在人群中找寻学姐的身影。连这样偷看也不“过瘾”了,她就到三楼的高年级那层去假装偶遇。



这不是Lisa的情窦初开,之前分明有过心动的男生,但这回怎么对学姐也萌发了类似的悸动?



她发现自己身边的女同学喜欢的都是异性,而自己与众不同,当时的Lisa选择保守这个秘密。那时连三观都没有建立的小女孩,幸好没受到大人世界里无谓的道德绑架。



之后迎来李宇春在超级女生的节目里崭露头角的年头,这个打扮中性的女孩子一夜之间引发了千千万同性粉丝的尖叫,Lisa的身边也涌出了大批的追随者,这股风潮使她释然许多,自己死守的小秘密不算什么怪癖,深埋在心中对学姐的爱恋也越发高涨了起来。



可是Lisa还是没有勇气去向学姐表白,她不断制造着偶遇希望引起学姐的注意,还注册了新的QQ号,假装不相熟的陌生网友,旁敲侧击打听关于学姐的一切。



lisa


她背弃板上钉钉的婚约

投奔另一个同性的温柔臂弯

3年前Lisa在朋友的婚礼上当伴娘,认识了前来拍摄婚礼的摄影师,也就是后来成为她相处3年的同性爱侣。当时她们各自心有所属,是在日后的日久生情中,Lisa为了这段电光火石的激情飞蛾扑火,背弃了板上钉钉的婚约,投奔另一个同性的温柔臂弯。



如今再回忆这三年的往事,已成过眼云烟。作为旁观者,我看到的就是一对年轻的小情侣的如胶似漆、嘻笑怒骂的三年,经历着普通异性恋都会发生的每一天。



要说起同性之爱和异性之爱的区别,Lisa其实最有发言权,但这个问题却着实把她问倒了,在她看来爱是一样的,她也是同样毫无保留去爱对方,没差啊。



这其实很好理解,异性恋的人通常对同性之爱充满了奇特的猜想和无谓的幻想,不如听我的比方,也许能让异性恋者更有体会。



我爱吃蔬菜,也爱吃家禽,蔬菜和家禽之间不存在相似或联系,共同点都是我爱吃的食物罢了。同理,仅仅是自己喜欢的那个人的性别,决定了自己的性取向,同性恋还是异性恋的感情本质没有分别。


爱一样,一样爱|我的闺蜜是一个 小狗演说家 jpg-1 海角社区

我与Lisa同游日本京都




不公开也可以说没机会公开

有机会她希望是一生一世

高中时这一段心跳回忆是Lisa一个人的小秘密,她始终没拿出来跟人分享过的心事,直到3年前,身边没有任何一个人了解她真实的性取向。说到这里,兴许你会认为她是受到舆论的压力不愿公开,事实上并不是。



学姐很快就毕业了,与之的失联也成了Lisa的“失恋”。之后的那些年,她谈的都是异性恋爱,不是“转性”了,而是没再遇见有眼缘的同性伴侣。



3年前,决定与如今已成前任的同性爱侣在一起,Lisa是毫不犹疑地公示在朋友圈里,这是她的“出柜”,惹得满城风雨。



有祝福的,有猎奇的,也有不理解的,特别是关系相熟的朋友在知道她竟然为了同性之爱放弃深爱她的异性伴侣,没少劝她。Lisa生性倔强,认定的事就要做,认定的人就是一辈子。



她说在这之前的不公开可以说成是没机会公开,但决定和同性爱侣在一起之后,她用“公布”给对方负责。



同性之爱在我国尚未得到法律认可,民间多是伴侣约定俗成、共同生活,和异性恋相比不稳定的“风险”更大。在Lisa看来,正因如此,同性之爱更考验两个人彼此之间的责任感,而这是她必须率先给到对方的定心丸。




龙阳之好、断袖之癖

分桃者自古有之

在近代以前,我国的传统社会对同性恋情保持一种相对宽容的态度。用来形容同性之爱的“龙阳之兴”、“断袖之癖”,从词面来看都属于中性词而非贬义词,甚至于男风最盛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帝王、贵族的同性之恋常常见诸史册,诗人、剧作家们更是将其体现在文学作品中。



同性之爱是古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独特侧面,很能体现人性与人情的丰富多样性。


《越人歌》是中国文学史上较早的明确歌颂同性恋情的诗歌。据刘向《说苑•善说》记载:春秋时代,楚王母弟鄂君子皙在河中游玩,钟鼓齐鸣。摇船者是位越人,趁乐声刚停,便抱双桨用越语唱了一支歌。



鄂君子皙听不懂,叫人翻译成楚语,其中“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句告白,也伴随着电影《夜宴》的改编而广为人知。




电影《夜宴》中引用《越人歌》


子皙明白歌意之后大为感动,当场深情拥抱这位年轻船夫,并且将自己的锦被披在他的身上云云。



船夫以一届平民,甚至可能身份更为卑微的贱民,在等级森严的社会里因一首歌与贵族交欢尽意,而描写这样一个故事的《越人歌》穿越数千年传唱至今,可见社会对同性恋情的暧昧态度。




摒弃歧视是社会的进步

但窥私猎奇令无知走向不敬

同性恋在国内外都是一个伴随历史而长期存在的,但东西方对此现象的态度、法律制度是截然不同的。


近些年来,伴随着言论自由和传媒业的基础扫盲,越来越多的人能正确解读同性性取向,整个社会对同性之爱的态度从抵触,来到了逐步走向宽容的时代。



截止到2005年,我国同性恋者约3000万,因为受的教育有限而歧视同性恋的一代人已经没有了社会话语权,如今主流言论都在呼吁同性婚姻合法化。



正是在这个看似“歧视在日渐消亡”的当下,有一部分持有话语权的人,高举起“关心同性恋”的大旗,实则是满足他等异性恋者对同性恋者的猎奇与窥探,令人深恶痛绝。



比如我的闺蜜Lisa就曾在大方出柜后,接受过一次新闻采访,在采访过程中被问及的全是隐私,例如“女孩与女孩在一起真的能满足对方吗”云云,之后见文的报道也不过是记者对她们粗浅的认知,用Lisa的话说,“那是他(记者)认为的我们,是他想让人看到的我们,并不是真实的我们。”


Lisa最初答应这次访问,是为了驱逐广大异性恋者对同性之爱的曲解,却反倒成为了茶余饭后的“下酒菜”。



网上有人提出,总是高举同性恋的大旗是一种病态。那么经由同性恋科普扫盲,还摆着一副无知无畏,假借“弘扬”之名,满足自己窥探欲的人,就是有“文化的流氓”。



对同性恋人群的窥探,不高尚于在厕所偷拍、更衣室装摄像头、狗仔队深挖明星私生活。是人性中的劣根性,一种偷窥,一种和性幻想破灭有关的劣根性。这类人肆意妄为的窥探,根本就与哪一种性取向无关!



是生命就应得到起码的尊重,窥私猎奇是在“歧视同性恋”的错误上,从无知走向不敬,这是同性婚姻在我国合法化之前,最后该被抵拒的。




不是患者,是选择

昨天和Lisa吃饭,很高兴她已经从失恋的阴影中走出来了,并投身更有意义的事业。她告诉我,明天(即今天5月17日)是一个特殊的日子。



1990年5月17日世界卫生组织 (WHO) 将 “同性恋”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之后每年的5月17日就为了“国际不再恐同日”,希望唤醒世人消除对同性恋的恐惧,因性倾向及性别认同,而产生一切加在肉体上及精神上的暴力及不公平对待。



逐渐的,对同性恋(以及LGBT)的态度,成为了检验该国文明开放程度的一个核心标准。



人们恐惧同性恋的原因不外乎三种:无知、负面情感的发泄和道德绑架。



如果是无知我们可以科普扫盲;如果是道德绑架,我们可以辩证说理;如果是负面情感的发泄,我只能说,1990年 “同性恋”就从精神病名册中除名了,而反社会型人格障碍才是对当今社会影响最为严重的病疾。



-END-

去水模式
只看楼主
评论
    没有更多了
    评论未开放

    收藏

    分享